依据《武汉开发区(汉南区)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》(武经开教〔2017〕48号)、《武汉开发区(汉南区)义务教育学区制办学督导评估办法(试行)》(武经开教〔2018〕60号)文件精神,区教育督导室 区教育局组成督导评估组,于2020年12月30日——2021年1月8日,对全区义务教育12个学区进行了督导评估。评估组通过听汇报、查资料、个别访谈、问卷调查、电话调查等方式,重点对学区文化理念、运行机制、教师成长、有效德育、质量提升、创新与特色、学区认可度及学区活动等方面采集信息,对三年来学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。并依照《2020年武汉开发区(汉南区)义务教育学区制办学督导评估细则(简化标准)》,结合教学研究部学业质量监测数据,对学区2020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重点评估。
遵循整体性、发展性、激励性、指导性的评估原则,综合12个学区的评估信息和数据,经评估组合议,一致认为:三年来,我区义务教育学区制办学体制全面确立,学区章程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备,学区内各校融合不断深化,运行机制日益通畅,学区活动丰富多彩,教师成长卓有成效,特色亮点初步彰显,教师认可度大幅提高,社会美誉度有所提升。
一、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
三年来,各学区按照区教育局统一部署,围绕学区建设的目标任务,不断优化顶层设计,畅通运行机制,融合学区文化,聚焦教师成长和课堂建设,大力开展教师研修、学生研学活动,努力探索高效课堂、品牌学区建设,不断促进融合协同发展、内涵质量发展、特色品质发展,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和典型经验,学区认可度大幅提升,特色亮点和建设成效逐步彰显。
1.第一学区(开发区三中、开发区四中、汉南中学)
学区深化“一个平台,六个统一”运行机制,以“四三路径”(三资共享——设施、教师、课程;三相交流——干部、教师、学生;三集大成——年级集能、学科集智、活动集成;三进目标——促进教师执教能力、学生学业水平、校区优质均衡)推进三校融合,以学区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,以学法研究引导学习方式变革。着力教师成长,大力开展“微课之家”建设,开设学区班主任论坛。着眼教学质量,深度挖掘各校学科优势,积极开展中考备考研讨活动。坚持开展学区大型活动,开展学区劳动教育,学区年度趣味运动会、艺术节成为学区传统盛会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11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2.第二学区(开发区一初中、官士墩中学、军山中学)
学区坚持“五互”原则(人员互通、活动互联、资源互享、发展互鉴、设计互创),落实三个系统策略(理念文化系统、执行运作系统、监督反馈系统),大力探索“幸福学区”发展之路。注重学区文化建设,不断促进学区融合。充分发挥一初中牵头引领作用和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,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,建立质量监测“四统一”机制,加强中考备考研讨,不断加深教学教研融合,抓质量,促共进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6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3.第三学区(纱帽中学、开发区二初中、邓南中学)
学区进一步完善“一室三中心”机构,不断探索学区特色内涵发展。学区开展“悦动青纱”读书活动和“涵养杯”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,开设“光亚讲堂”,打造名班主任工作室,多渠道加大青年教师和中层干部培养力度。学区聚焦中考,开展备考研讨活动,初步建立联考机制。
4.第四学区(育才中学、黄陵中学、东城垸中学、乌金中学)
学区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,开展教学观摩等名师研学活动。注重教师专业成长,开展学区骨干教师集中培训,完善线上-线下研学研训,进一步充实青年教师培训课程包,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,探索学区干部队伍梯队培养交流机制。学区利用互联网、信息技术,努力推进智慧课堂、智慧校园建设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6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5.第五学区(实验小学、纱帽山小学、邓南小学)
学区注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,纱帽山小学书法、诵读、实验小学慕课平台等资源实现学区共享和互鉴。学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,以项目驱动和课题引领促进教师能力提升。坚持开展同步课堂等研训活动,国际节、中华传统节日系列综合性活动成为学区盛会和特色品牌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8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6.第六学区(奥林小学、育才小学)
学区以打造“书香学区”品牌为引领,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,以实施“五大战略”(文化共融战略、制度共建战略、科研兴区战略、名师共享战略、捆绑评价战略)为途径,完善学区“六大中心”(学区课程管理中心、教科研管理中心、人力资源保障中心、学生教育中心、质量监控中心、后勤服务保障中心)机构,畅通机制,全方位促进学区融合创新发展。进一步完善“一主四翼”课程体系,创新课程管理、评价方式。成立名师工作室,开设名师讲坛,组建学区教研联盟,聚焦课堂教学,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,提升研学研训实效性,学业质量大幅提升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16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7.第七学区(三角湖小学、新华小学、黄陵小学)
学区确立“融合共生、合作共享、发展共进”理念,落实三年发展规划,优化“三个三”运行机制,构建学区“四大中心”(教师发展中心、质量督导中心、学生成长中心、学区服务中心),统一设置各校内部“四部两室”机构,实现无缝对接和一体化管理。学区践行“五个一”文化(一个目标、一致文化、一种关系、一个梦想、一套机构),实施五大互动策略,深化学区融合,落实“三大目标”(文化内涵厚实、特色发展鲜明、教育质量稳步提升),大力创建品牌学区。
学区注重专家引领、名师领航,注重教师赋能提升,关注家庭教育,注重学区建设研究,推进课程开发与管理,实施特色个性评价(三角湖小学“水精灵”评价、新华小学“笋芽儿”评价、黄陵小学“日新月异”评价),聚焦课堂质量,突出重点,全面推进,取得丰硕成果。
学区教师、家长满意率均为100%。
8.第八学区(神龙小学、湖畔小学、军山小学)
学区注重文化引领,各校文化共融,和而不同,各有侧重。充分发挥神龙小学牵头引领作用,协同共进。不断创新和优化学区顶层设计,突出评价改革和精细管理,与时俱进。大力推进管理机制扁平化,任务驱动项目化。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,突出理论涵养,多措育师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7人。教师、家长满意率均为100%。
9.第九学区(新城小学、乌金小学、银莲湖小学)
学区以“快乐教育”主旨融合学区文化,确立“携手共进,精进不休”学区精神,明确学生、教师、学区发展三大目标,构建“一会六中心”学区管理体系,推进学区课程一体化,倡导和实践合作学习,以课堂为主阵地,聚焦质量提升核心要素,不断深化学区建设。
学区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落实“线上教研,线下走课”,推进教师专业发展。搭建云端平台,构建教学改革“四统一”和“三共享”(课程计划统一、教学活动统一、校本研训统一、考试评价统一,人力资源共享、设施资源共享、信息资源共享)机制。借力信息技术,创新性推出学区“码文化”,小小二维码,开拓出教学教研、培训研修、日常管理的大天地。学区体艺、科技活动丰富多彩,师生交流互动充满活力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4人。教师、家长满意率均为100%。
10.第十学区(沌口小学、子林小学、汉南小学、水洪小学)
学区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,全面推进学区建设“七大目标”(文化和而不同、机制落地生根、质量突飞猛进、教研凸显实效、课堂百花齐放、师资专业精湛、学生全面发展),着力打造三大支柱名师工作室(语文、数学、班主任),大力建设学区教师发展学校,实施教师梯队研训、迭代轮训,推动教师不断向熟练型、骨干型、专家型方向成长,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。学区加强劳动教育,建设劳育基地,开展劳育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,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23人。教师、家长满意率均为100%。
11.第十一学区(洪山小学、万家湖小学、海伦堡小学、育才二小)
学区以提升学业质量为重点,以课堂为主阵地,以校本研修为有效途径,搭建共同参与、联动合作的学区平台。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,设立鸿雁合作学习工作坊、鸿鹄班主任工作室、体育创课工作室三个学区名师工作室。不断完善学区质量检测与评价体系,探索“四统一”教学质量监测模式。设立学区教师“红烛”“新苗”奖、质量明星奖等奖项,激励教师专业成长。学区创新青年干部培养方式,坚持开展交流跟岗培训活动。学区开展“入学百天礼”“语文节”“数学节”“足球联赛”等丰富的学生活动,促进学生主动发展。
学区新增骨干教师13人。教师满意率100%。
12.第十二学区(薛峰小学、东城垸小学)
学区优化治理结构,整合社区、家委会、工会、专家等各方力量,纳入课题组、项目组,创设“三方六部”共建机制。学区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,逐步优化学区顶层设计,开启“线上线下”混合式教研新模式,突出名师研学和科技赋能两个重点,聚焦课堂,多方推动教师专业成长,强力打造智慧课堂、智慧学区。
学区教师、家长满意率均为100%。
第十二学区与第四学区自主结成12-4学区共同体,联合开展名师研学、教育技术赋能教学案例研究,已结集5个学科的典型案例,出版2本学术专着。
二、希望与建议
义务教育学区制办学改革是关系区域教育品质提升、优质均衡发展的大工程,是我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手笔大举措。总结好三年的学区建设实践,谋划好下一阶段工作,继续深化学区制改革,还需要大格局和大智慧。各学区、各校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工委(区委)关于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,建设教育强区的精神上来,认真科学谋划,明晰工作规划和思路,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,既要站高望远,又要精耕细作,切实有效地推进学区制办学改革进一步深化。
1.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,提升学区建设品质。
深化集团化、学区制办学,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,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,是学区制办学改革的初衷。因此,学区制建设要牢记初心,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,切实做好优质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工作,实现学区优质资源共享、课程项目共研、师资力量共用,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。
三年的学区建设实践,基本解决了运行机制、融合路径的问题,但在建设质量、融合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特别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效还没有全面显现。各学区要高度重视,把优化生态、赋能师资、提升质量作为下一阶段学区建设的首要任务,沉心静气,脚踏实地,扎扎实实提升学区品质。
2.紧紧抓住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要素,推动教师赋能发展。
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,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。教师强则教育强,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。教育高质量发展,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结构合理、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。
各学区广泛开展校本研修,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,值得相互学习借鉴。希望各学区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规划,优化共研共享机制;进一步发挥专家、名师引领作用,相互辐射优势学科教学教研成果;进一步拓展研修途径和渠道,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修融合。同时,要注意克服教研中重“教”不重“学”、重“术”不重“道”的倾向,加强个人反思环节,切实做到学有所获、习有所得、研有所悟、学以致用。要特别加强年长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技能提升,倡导“一技之长,皆可为师”,在教育经验上,以老带小;在教育科技上,以小教老。
3.深深扎根课堂教学主阵地,促进教学提质增效。
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,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,也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课程产品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,必然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。一个教师、一所学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课堂。
各学区普遍重视课堂教学,高效课堂、智慧课堂成为学区建设的热点领域,积累了丰富的案例,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教研成果。希望各学区继续保持重视课堂、研究课堂的良好态势,进一步深耕课堂,提质增效。当前,课堂改革理念层出不穷,课堂模式眼花缭乱,值得三思而后行。各学区要保持清醒,处理好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关系,不要追风随流。课堂教学要守住正确的教育方向和办学思想,要守住教育基本规律和传统教育常识,要守住学科标准和知识本质,要守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率。课堂教学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鼓励“创新”,但要注意“创新”的基点,在于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,在于为“守正”服务。各学区在课堂教学改革中,要全面审视,立足教学本质,删繁就简;注重学生差异,因材施教;强化课堂落实性,强化质量和效率,避免为新而创,流于形式。
4.稳稳驶上教育信息化快车道,打造智慧学区品牌。
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,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建立教育信息化体系,让优质资源普及共享,符合学区建设发展的宗旨。推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、教研科研深度融合,实现教育思想、理念、方法、手段创新,对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建设信息化引领的学区教育全新生态,具有深远意义。
各学区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应用,广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,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。但信息化应用和开发水平,在校际之间、不同年龄教师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。同时还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、重使用轻维护、重教学应用轻管理应用、重拿来主义轻规划构建的现象。建议各学区、各校对接教育城域网工程,对接区、校“十四五”教育发展规划,全面科学谋划,尽早驶向教育信息化高速公路,打造智慧课堂、智慧校园、智慧学区。
学区制办学督导评估组
2021年1月15日
主办单位: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(汉南区人民政府)办公室
承办单位: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(汉南区)大数据中心
备案证编号:鄂ICP备2022016438号-1©1997- 版权所有
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:4201130014